Pages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6

香港的騎樓

可能現今年青的一代對騎樓的印象比較模糊,但曾經可時,騎樓是隨處可見的,常見於二十世紀中前期興建的建築。

1950年代的莊士敦道
Source: http://goo.gl/K1pbPf

莊士敦道舊和昌大押建築群
Source: http://goo.gl/rpsmqd

五六十年代的德輔道中
Source: http://goo.gl/0adxfV

騎樓是什麼?其實它最早是源自於印度,因為印度的氣溫非常炎熱,令到從英國來的人難以適應,在沒有冷氣機的年代,怎麼辦呢?那惟有在建築物前的街地上加上遮陰,令街道不會受到陽光曬著,降低街道上的溫度,同時也可在上蓋建做平台,不但達到預期效果,也能善用空間。但為何我們稱這一類建築為「騎樓」呢?其實也沒有標準的解釋,大概可以從騎樓的結構和形狀理解,因為地下上層平台的結構是延伸到街上,左右兩側有柱鞏固查座建築,就好像一個人坐下兩隻腳伸出來一樣,二樓騎在一樓上;三樓騎在二樓上;四樓騎在三樓上,如此類推,因此有「騎樓」這個稱呼。

在廣東地區,這類型的建築其實是相當普遍,算不上一個很有特色,那麼為何我要和大家介紹騎樓呢?主要的原因是騎樓在這鬧市之中正面對瀕臨絕種的命運,若我們不好好地認識和保存,它將會成為過去,雖然部分的騎樓得到保育,翻新後煥然一新,卻失去了原有的人情味和風味,就好像以下的例子般。

和昌大押
攝於2015年10月16日

重建前的和昌大押
圖片來源: http://i.imgur.com/IF0Tkj9.jpg

重建後的和昌大押騎樓群不再住人,變成三層高的高級餐館和酒吧,地下層原本是大押和小型商舖,現在卻變成了售賣創意生活用品和時裝店。

雷生春
攝於2015年10月25日

重建前的雷生春
圖片來源: http://goo.gl/ybwv1q

雷生春原本是雷亮家族,即九巴創辦人之一的一座府邸,二千年政府接手並於一四年重建成為中醫診所,雖然外牆得以保留,但內面卻是現代化冷冰冰的裝潢,又安裝了空調和密封玻璃,將所有的露台空間用盡,小編認為也是一個失敗之作,最少不應用作全商業用途,那和內地的步行街有什麼分別?

中山孫文西路步行街
攝於2015年11月28日

廣州西關步行街
攝於2015年12月26日

最後一個騎樓重建的例子就是旺角上海街的騎樓群,共有十四棟,其中十棟為戰前騎樓,有九十年歷史,由市建局接手後,將改建成街坊商場,可是根據以往的經驗,當一個古蹟重建成為一個商業用途都是沒有好結果的,但為了要附合該地段的經濟原則,恐怕又會變成另一條又是被改建為所謂特式商店街的喜帖街。

仍重建中的喜帖街
(24/2更新:近日已開通)
攝於2015年10月16日

將會被重建的上海街騎樓群 I
攝於2015年10月25日

將會被重建的上海街騎樓群 II
攝於2015年10月25日

雖然騎樓已大多被改建,但仍有一些是保存得比較完整的,而且還有住人的,可是我們很多時都忽略了它們。現存最大的騎樓群,莫過於是在太子道西花墟一帶的群樓群,雖然外牆曾經被翻新,但特色和結構仍保存得相當好。

攝於2015年10月25日

旺角太子道西190號-212號出現了一個騎樓建築群,可謂是香港騎樓建築的代表,現時還有五幢四層樓高的建築物,其中190-204號的是相連在一起的,整整齊齊的樹立在繁忙的主幹線上,見證住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變化,有兩三幢已被收購改建造成了高層的住宅樓宇。如上圖所見,有一座白色約有15層高的樓宇分隔開其餘的一幢。

攝於2015年10月25日

據悉這排樓宇是於1930年代建造的,並由一家比利時建築公司興建如此有特色的建築物,就相片所見,其實它有點像舊式唐樓的設計,樓梯置於中間,而樓梯的兩則正是單位,一梯兩伙的設計,再加上開揚的露台設計,既有唐樓的骨骼,又有西式的風格。小編以前行花墟也很少注視到原來我們都在騎樓之下,這次我們換另一個角度看它,會否看得自己置身在花園城市中?確實真的很值得一看,不過未來的命運會是怎樣,就沒有人知道了。

看過一些保存得較為完整的騎樓群,都好想帶大家去看一看一些隱藏在我們都市某一些角落而不易見的騎樓。

攝於2015年10月25日
太子道西近花園街交界

太子道西177-179號是位處一個人流密雜的路口,鄰近花墟與旺角警署。如果我們不是刻意抬頭往上看,都留意不到又是一個具特式的騎樓建築。不講也不知道,原來它已在數年前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眼看這個建築物,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這個轉角位,屬太子道西177號,除了是因為它把外牆翻新髹上顏色外,也看到其實這類型的轉角建築其實在香港是比較罕見,而且部分單位沒有把這個轉角位密封,保留一定的空間感和內涵。至於179號仍是保留原有白色的舊外牆,根據這篇報道,179號將會進行一個「留前拆後」的保育工程。原意是好的,因為可以保留原建築物的待式,可是又恐怕變成另一個商品,為了酒店而存在。

攝於2015年10月25日
砵蘭街287號
攝於2015年10月25日
砵蘭街297號
攝於2015年10月25日
砵蘭街282號

在旺角港鐵站A2出口左轉,除了發現不少家居設計公司和售賣裝飾物品的店舖,在快富街與亞皆老街相接的一段砵蘭街,已發現3座騎樓。不幸的是,由於它們外表太平庸,不被入流成為歷史建築,大部分牆身已成為裝飾公司的廣告牌。小編在想,大角咀和深水埗等舊區也有很多這類型的舊樓,會否也面對同樣的命運呢?「樓」竟然不是用來住的,只是因為它有商業價值才得而保留,實在太可悲了。

最後都很想大家去珍惜我們身邊社區的遺產,每一個都存在它們自己的故事。就好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往事,珍惜我們身邊每一個人和事,別要等到失去了他們才懂得去珍惜。趁著我們還有生命氣息的時候,都希望將們我的故事和所知道的予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