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Monday, October 5, 2015

棕地發展

相信大家也知道香港地少人多,天然資源和土地資源不足,現時增加土地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幾種:

1.)填海

中環填海工程
攝於2008年5月4日

填海是在不影響經濟和社會運作下進行,將原來的海岸透過堆填的形式擴展土地,香港大部分新發展的區域也是透過填海來獲取土地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基建項目,包括是西區海底隧道、香港國際機場和科學園等,因為填海的方式既不用拆走原有的東西,又能增加大量的土地供應,所需的時間或許是長,但成本比其他方法來說低。可是卻常常惹起不同人士爭議,特別是環保人士。因為填海會對海洋生態有負面的影響,工程時所產生的噪音和污染物會令到海洋生物難以生存,最後令牠們失去淒身地而死亡,可是對人類的影響卻是暫時性的。

2.)舊區重建

裕民坊 康寧道
攝於2015年7月18日

當建築物有潛在危險或不符合現代的市區發展時,就會給政府及私人發展商收購拆卸後興建住宅或商業用地。現時舊區的重建工作大多都是由市區重建局去和其他發展商合作規劃和對受影響的居民作合理的賠償等等。通常舊區重建的項目比較其他方法既費時,又要花很多的錢,但是對於之後經濟的效益卻是最大的。因為項目已在一個成熟的社區配套上興建。

3.)更改用途

前觀塘賽馬會健康中心,現已空置成為政府土地
攝於2015年6月15日

政府會有一些土地的儲備以應付日後社區人口增長的需要,部分的土地是以前曾被發展的,可是因為某些原因而被棄置或拆卸,好像以前的政府宿舍一樣,有很多都被收回再拍賣出去,更改原有用途,以作其他類型的發展,就好像前啟德機場一樣,現以將部分土地劃作政府辦公室以及是公營房屋。

4.)綠化帶

在發展城市或新市鎮的時候會保留一些土地用作城區及鄉郊之間的緩衝區,可是在香港並不常見,始終香港平地少,是較難規劃綠化帶。可是回到中國大陸又或者是歐美國家的城市,卻是非常多的,而且會隨著城市的擴展會再作適度的調整。綠化帶由於位於城市的邊沿,所以要花錢作好交通的配套。想一想,其實香港某些地區如東涌、將軍澳以及是紅磡等,很多地都是由填海而來的,而這些未被發展的,會由綠草覆蓋,形成綠化帶。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去增加土地嗎?今次就會介紹其中一個方案,就是運用「棕地」進行發展,大家可應會問?什麼是「棕地」,是不是與荒廢農地或者是廢車場有關的土地?這是我開始接觸這兩個字的一些看法。

棕地的定義

在立法會網頁入面,有詳細提到「棕地」的定義,「棕地」在不同的地方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好像在美國,他們會界定「棕地」"brownfield",為一些曾經用作工業用途,現因為棄置或搬遷令土地受污染的土地。這些土地必須花費很多的時間作改善或復原工程,才可重新作另外發展。而在香港官方解釋「棕地」是指一些位於新界鄉郊的土地,但並不包括村落及不可用作發展的土地,例如:郊野公園。而這些用地一般都沒有被合理的規劃及發展不同的工業活動。簡單的說,就是廢車場、露天停車場、貨櫃貯存空間,甚至是用作做回收行業等。

棕地的發展

圖片來源:http://ref-con.pl/en/foto_usr/17_3.jpg

我們不可能完全抹殺所有在「棕地」存在的工業,因為它們仍有存在的意義。只是很多「棕地」都沒有被運用得合宜,變相浪費了珍貴的土地資源,兼且對附近的居民會做成一定的影響。例如:用作一個貯存工業用品的地方,如沒有合適的安全措施,萬一有火警的時候,會對周遭居住的村民的安全受到威脅。若果土地是用作回收金屬的話,會傳出刺鼻的氣味,再加上壓碎金屬所產生出來的噪音,有損附近居民的健康,亦會造成一定的滋擾。

香港政府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人口,在近幾年開始著手研究發展「棕地」的可能性,他們發現元朗南和洪水橋一帶有629公頃的「棕地」,並希望在十年間與建86100個住宅單位,預計可容納有20-30萬人,佔全港10年內建48萬單位的目標有17.9%。

參考資料: http://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essentials-1415ise10-brownfield-development.htm

棕地的由來

先前說過香港土地極為有限,若只計算洪水橋和元朗南那629公頃「棕地」,土地面積已經有33個維園一般大,有否想過這些棕地是怎樣產生呢?很久以前,新界居民是以務農維生,所以新界大部分的平地都是農地或者是漁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業發展蓬勃,很多務農者,紛紛到城裡打工,因為既不用受到風吹雨打,又能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可是早期交通非常落後,他們只好無奈地舉家搬到市區,然後將農田荒廢租予或者是賣給人。就在差不多同一個時間,香港的貨櫃和物流業開始盛起,繼葵涌貨櫃碼頭成立,貨櫃場的需求急增,可是貨櫃場必須在平坦的土地上設立的。因此廢棄的農田不單能滿足當時物流及貨運公司的要求,而且土地成本便宜,不需再另覓新的土地,有利貨櫃場在這些地方經營。同時,衍生了其他厭惡性質的工業使用這些無用的農地,滿足社會的需要,包括有:廢車場、回收工場以及是工業物品貯物場等。由於這些用地大多都不受地契所列明的用途規管,因此也令政府束手無策,只好容讓它繼續經營。

基於這些土地是曾經經過發展(即農地),但沒有被適當規劃與監管(被私人發展為臨時與及簡陋的工業),而有潛力去發展為其他的用途(商住、酒店或綜合用地等),因為成為了「棕地」。

參考資料: http://www.bauhinia.org/analyses_content.php?id=331

洪水橋「新市鎮」?


洪水橋發展圖
圖片來源: http://news.gohome.com.hk/wp-content/uploads/2015/06/洪水橋新發展區建議發展大網圖.jpg

洪水橋位於元朗以西、屯門以北,與及天水圍以西南的地方,毗鄰青山公路,也是當地居民出入的必經之路,有輕便鐵路經過此地,交通尚算方便,只是配套設施則欠奉,雖然有少量商店和一所超級市場在此,但很多日常需要,以至是上班上學都須要依賴對外交通。

在洪水橋市中心的四周,不難發現「棕地」的踪影,甚至有一些可能是已經被棄置的。所以政府正計劃將「棕地」取締並與現有洪水橋的社區設施配套成立一個新市鎮,並與天水圍結連成為一個超級市鎮。

背景

洪水橋
攝於2015年7月4日

若果大家有去過洪水橋的話就會知道其實那兒有不少村屋和一些低密度私人發展住宅,已配備基本日常生活的服務與設施,包括:街市、學校、食肆及教堂等,而且這個地方剛好是三個新市鎮的中間,好處就是可共享三個新市鎮的配套,甚至是彌補三個新市鎮不足的地方,其中一個就是,公私營樓宇的人口比例,在天水圍新市鎮,公營房屋與私營房屋的人口比例是8:2,比起現在全港整體的1:1為高。另外一個就是區內就業的數字,三個新市鎮的數字也是偏低,以天水圍為最嚴重,雖然未有準確的數據提供給大家,只知道其中一個政治團體做一個訪問,訪問了約320名在元朗及天水圍區居住的15-24年青人,有64%的受訪者需要跨區工作並要花$20/日以上的交通費,成為了他們生活的負擔。

參考資料: http://www.legco.gov.hk/yr10-11/chinese/panels/mp/papers/mp1123cb2-358-21-c.pdf

有見及此,在洪水橋新市鎮規劃,將會集中發展私人住宅,一來是要增加房屋供應,以穩定樓價,二來是要縮減貧富人口的比例,並有望將區內(包括天水圍)公私營房屋比例降至7:3,以致日後在其他發展中,可以顧及不同階層人士的需要。另外在整體規劃當中會加入不同商業用地,包括興建寫字樓、酒店和開展多條商業街,亦會在公路幹線旁劃設土地發展跨境貿易、零售業活動以及安排在市鎮外圍重置貨櫃場,促進區內經濟與就業。

發展「棕地」顧慮與困難

假設你是一個私營貨櫃場的老闆,負責貯存「吉櫃」,若果政府要取締「棕地」發展新市鎮,命令你的貨櫃場搬走及獲得一次性的賠償或移至一個集合不同公司的大型貨櫃場,你會覺得怎樣?若果接受政府的賠償,這筆錢是不夠在另覓土地去建一個新的貨櫃場,就算真的有錢,又何來尋找土地呢?政府必定不獲批新的土地再作此類型用途,就算有,也要顧及交通的配套,例如:長超過10米的貨櫃車能否駛入,以及途經路段。其次要考慮道路的盛載力,因為對於運輸與物流業來說,速度與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公司的收入。如果採取另一方案,即搬去一個集體貨櫃場,就會出現競爭的情況,迫使對方減價,希望增加貨櫃交收的數目。但是若情況走向極端(所有公司都不斷壓價),到最後有機會要蝕本收場。

在居民的立場看,將「棕地」發展成其他用地表面上是一件很好的事,因為新規劃能便利他們的生活,提供就業機會,但是卻破壞了原有的風貌,我的意思是,政府或私人發展商會將棕地發展成我們一般在新市鎮見到的低中密度樓宇與商業用地,會很明顯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另外,鄉郊的土地的業權是非常覆雜,可能會涉及土地爭坳、訴訟以及土地賠償等問題,這除了要花費很多金錢外,更消耗了不少的時間。

在「棕地」上施工上也是一個艱難的任務,因為先要清除棕地上的污染物與存積物,然後要做勘察,看看土地是否適宜發展,除了是要看看本來的地質能否承受大型的建築物外,也要顧及其他環境(例如:生態影響、工程所產生的污染)等因素,然後要興建基礙的設施,包括:電力供應、水源供應和排污設施等。

結語

攝於2015年9月15日

「棕地」是現時香港增加土地供應的其中一個方法,可是這個方法所涉及的費用多,時間也許長,但卻比市區重建所能獲取的土地更多更廣,有助發展大型商住區與基建,再加上香港的交通發展成熟。如用作增加房屋供應,縱然遠離市區,也不乏投資者與用家歡迎。目前,政府應參考以往外國發展「棕地」的例子,從而降低研究成本,也可用作檢討未來發展「棕地」的方案。其次,政府應多加向市民宣傳發展「棕地」的可能性,以此作為未來10-20年穩定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同時要向市民、原居民和開設貨櫃場等負責人作咨詢,讓各方權衡發展「棕地」的利與弊,減低不必要的摩擦及衝突。盼望在日後在新界鄉郊見到的不再只是現在的廢車場、貨櫃場,又或是荒廢的農田與房屋,而是香港另外一個「後花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