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Friday, May 29, 2015

香港會地震嗎?

近年來都發生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地震,不知道你記得近期在那裡發生這大地震呢?等小編嘗試列出來。

日期地區/地震名稱地震強度(黎克特制)傷亡人數
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
7.9
多於8,000(死亡)*
多於18,946(受傷)*
2011年3月日本東北大地震9.015,889(死亡)
2,609(失蹤) 6,152(受傷)
2010年1月海地地震7.0316,000(死亡)
300,000(受傷)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8.069,227(死亡)
374,643(受傷)
2004年12月印尼蘇門答臘地震9.1290,000(死亡)
510,000(受傷)
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6.96,434(死亡)
43,792(受傷)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數據截至2015年5月初)

相信大家都對以上的地震事件有一點印象,亦都知道大地震的後果必會是傷亡慘重的。可能從一些地震數據我們看到,

1.) 地震強度愈大,代表對地面的影響就更大,因此性命財產的損失就更大,所以傷亡人數會更多。

2.) 大地震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區,在內陸或其他地方較少出現大地震。

當我們斷定一個地震的影響的時候,當從地震強度並不足以去評估。等我用一個例子嘗試說明,假設在你隔鄰大廈火燭一樣,就算三級火也好,對不同住客影響可以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你是住在起火單位的樓上,或許你真的要盡快疏散,因為濃煙會向上升,會波及樓上的單位;如果你住在起火單位的另一邊樓下,可能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因為濃煙和火陷都不會波及單位。看地震也是一樣的,如果震源是在深深的地底中,對地面的影響較震源淺的地震較低,因為距離震源愈遠,震蕩會隨距離上升而減弱,因此對地面的影響較少。震源在地面以下300公里的地震稱為深源地震,如是70-300公里就是中源地震,70公里以下則是淺源地震。淺原地震會比深源地震造成更大的破壞力,假設地震的強度是一樣的話。

地震的強度,以黎克特制作為一個世界通用的標準,從而得知地震的強弱,相信大家也很熟悉,數值越大,地震的威力也相對強大。不過很多人有個誤解就是,它的數值是與地震的強度是直接掛勾的,但比例卻不是一對一。亦即黎克特制8.0強度的地震與4.0的地震並不是強兩倍,而是32 x 4 = 128倍,因為每增加大0.1度,就會增加開方2倍。亦即每增加1度就會比上一個整數值的強度強32倍。所以根據上表所列,2008年汶川大地震比2010年海地大地震強32倍。單從黎克特制,其實也不能告訴我們地震實際對居民的影響。因為這個指標未有考慮其他因素,包括是震源的深度與其周遭的環境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是另外一個指標,讓大家知道地震所帶來的影響,是一個較為準確的指標,因為它會考慮數個因素,包括是1.)震央的位置,即地震發生的地方、2.)震源的深度、3.)地質結構與及4.)建築物的堅實程度。烈度愈高,對居民的影響就更大,傷亡人數也會提升。根據香港天文台所提供的資料,有關於每一個等級的描述。


等級該等級描述
I級無感
II級在樓宇上層或合適位置,且在靜止中的人會感到有輕微地震。
III級室內會感到震動。
懸掛的物件會擺動,類似小型貨車駛過的振動。
地震的持續時間可以估計。
未必認為是地震。
IV級懸掛的物件擺動。尤如大型貨車駛過的振動,震盪感如大鐵球撞牆。
停放著的汽車擺動。
門、窗、碗碟發出響聲。緊靠的玻璃及陶瓷器皿叮噹作響。
更甚時,木板牆和框架會發出吱吱聲。
V級室外會感到震蕩,方向可以估計。
睡者會被驚醒。
液體激盪,少量溢出容器之外。
放置不穩的細小物件會移動或翻倒。
門窗自開自合及搖擺。
百葉窗及掛畫移動。
擺鐘時停時擺或者時快時慢。
VI級人人有感。多數人會受驚跑出戶外。
不易穩步而行。
窗戶、碗碟、玻璃器皿碰破。
書籍及小擺設從架上掉下。
掛畫從牆上跌落。
傢具移動或翻倒。
不結實的灰泥及用料脆弱磚石建築出現裂縫。
教堂和學校小鐘自鳴。
樹木和叢林出現搖擺﹝看見擺動或者聽到沙沙聲﹞。
VII級站立有困難。
汽車司機感到地震。
懸掛的物件抖動。
傢具破壞。
脆弱磚石建築出現裂縫及損毀。
脆弱的煙囪自屋頂破裂。
灰泥、鬆散的磚塊、石片、瓦片、飛簷、孤立的矮牆及建築飾物紛紛墮下。用料一般磚石建築出現若干裂縫。
池塘揚起波浪。
池水混濁有泥。
沿沙石堤岸發生輕微山泥傾潟和塌陷。
大鐘自鳴。
混凝土製的灌溉渠道受到破壞。
VIII級行駛中汽車受到影響。
用料一般的磚石建築出現損毀,部份倒塌。
無抗震的建築損毀,能抵御地震的建築則不受影響。
灰泥掉落,磚牆倒塌。煙囪、工廠煙囪、紀念碑塔、高架水塔等出現扭曲,甚至倒下。
沒有釘牢在地上的木屋會在地基上移動,鬆的牆板會破落。腐朽的木柱折斷。
樹枝脫落。
泉井的水流或溫度出現變化。潮濕土地及斜坡出現裂縫。
IX級大多數人恐慌。
脆弱磚石建築被摧毀;
一般建築重大損毀,間中有全面倒塌;
無抗震但用料良好的建築亦嚴重損毀。﹝地基普遍受到破壞﹞。
沒有釘牢在地上的木屋震離地基,木架扯斷。
水塘遭受嚴重損毀。
地下管道破裂。
地面裂縫顯著。
沖積土地上有泥沙噴射現象,形成地震泉和沙穴。
X級大多數磚石建築及木屋均連地基摧毀。
若干建造良好的木結構及橋樑亦遭摧毀。
水壩、溝渠、堤岸受嚴重損毀。
大範圍山泥傾瀉。
引水道、河流、湖泊的水激盪拍岸。
沙灘及平地上的泥沙作水平移動。
鐵軌輕微彎曲。
XI級鐵軌大幅度彎曲。
地下管道完全失去作用。
XII級破壞幾乎是全面的。
巨石移動。
地形改變。
物件被拋擲至空中。
資料來源 : 香港天文台

了解完一些地震的指標和地震所帶來的影響後,即將會與大家介紹地震的成因,大家都會很好奇,點解在地球上的某一些地方會經常地震呢?簡單而言,地之所以震動,是因為地底的熔岩運動,大家看過紀錄片也知道熔岩就是一些半液態半固態且很熱的移動物。地幔就是熔岩運動的地方,在地殼之下,約70-100公里的位置,深度達3000公里,因地核的熱力,令熔岩流動,形成一個對流的作用,當熔岩在地殼下運行了一段路程後,就會因為熱力流失而下沉,下沉的溶岩會在近地核位置上,重新加熱,繼續流動,當遇到另一股的熱熔岩流動的時候,就會上升,回到接近地殼的位置,這一個熔岩運動叫做「地幔對流」,因為熔岩會在固定的圈子內轉圈,因熔岩的運動的潛在力量很大,足以將地球表面的地殼移動,因而做就了地球板塊活動。地殼會隨著溶岩移動的方向移動,這意味著,有些板塊的邊沿會有碰撞或磨擦的風險,而地震就是因為這些板塊的碰撞或磨擦而產生的。剛才說過其實當熔岩在地底流動的力量是相當大,所以當兩邊的板塊受壓時,會釋出巨大的能量,足以對地面做成具破壞力的影響。

那麼,那裡是地震的頻生點呢,聰明的你必定會知道必會想起「地震帶」三個字,但是地震帶是怎樣釐定呢?這就要靠過去發生地震的位置、強度和密度作參考,而去找出經常發生地震並做成一定程定破壞的地方劃為地震點,而這些點串連在一起的時候,就會編定出地震帶。當然在現在我們有儀器去測量地震的強度和發生的位置,甚至能夠預測到地震的位置和時間,及早讓受影響的市民作好準備。下圖就是顯示出地震帶的位置。

資料來源
http://goo.gl/ga8cDc

從上圖的點,我們可得知道地震所發生的地方,主要是在太平洋的沿岸,特別是美洲、日本和東南亞,也有一些在海洋的中心,好像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地震帶一樣,也有一些是位於高山脈附近,包括是亞洲的喜馬拉亞山以及係歐洲的阿爾拜斯山等,這些都是地震活躍的地方。

可能你們都很想知道究竟香港有沒有地震呢?香港在地理位置上不屬於地震帶,也不是板塊邊沿,這是不是意味者香港沒有地震呢?其實大家可以想像板塊就像一張白紙,當我地另一隻手將它拿起,另一隻手將它的邊沿屈曲或輕輕摺疊,其實很難在另一隻手固定,而不移動或在紙上不留痕跡下做到,對嗎?所以,結果是不用說的,一張紙已告訴你真相。我並不是跨大現實,試想想整個地球如果被切開,看一看地球的橫切面,其實地殼的厚度猶如紙一般,只是佔最多1%。盼望在這裡都清晰告訴大家地震的知識、由來和地震帶來的影響。

Monday, May 11, 2015

機場三跑工程(二)

消息來源:
http://hk.news.yahoo.com/配合三跑發展-2019年關閉-28億建費用12年-機場二號樓將拆卸-215522481.html

數年前擴建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時候,也曾將將新舊翼連接的部分關閉,另搭建一道臨時通道由舊翼前往新翼。在不影響其運作的情況下,其實在三年間已完成整體工程,展覽面積大幅增加14000平方米。

消息指,如果三跑工程落實的話,就會拆卸現有的二號客運大樓(下稱:二號大樓)作改建,與新登機客運廊連接,從此一二號大樓能獨立運作,就像其他外地的機場一樣,能處理更多的航班與旅客。雖然小編早表明三跑工程,在現時為止,實在是沒有必要。但既然已成為事實,都應繼續和大家討論三跑的計劃與進度。

我相信二號大樓現時仍存有一定價值的,一號客運大樓(下稱一號大樓)與二號大樓其實只是一馬路之隔,其作用是輔助核心大樓(即一號大樓)為指定航空公司的航班的旅客辦理登機及出境手續,也同時為旅客提供娛樂、購物和美食的一個地方。

如果在改建二號大樓的時候是不會影響機場運作的時候,其實關閉與否不再是一個問題。惟問題是,四年後會否將會有更多的航班及旅客使用機場,令原本機管局聲稱將近飽和的機場,會或因為超出了負荷而令航班延遲起飛呢?那就真的不得而知了。

Monday, April 27, 2015

樹木觀察

小編是在觀塘上班的。如果早了出門口,小編就會上班之前特意早一兩個站落車,然後行路上班,因為小編覺得走路其實比起坐任何交通工具更地道去觀察和認識一個地方,而且行路上班感覺會精神和健康一點。3個月前,我步行上康利道的時候,用相機影了一棵樹,這棵樹可以說是這一區最美的樹,因為這棵樹位於一個休憩公園旁,沒有高樓遮檔,而且它是在落在一座山上,所以望上去就是一片天空,是香港市區入面難得一見的。
攝於2015年1月26日 10:07

三個月後,我又經過同一個地方(通常小編會有不同上班的路線,所以有些地方不會每天經過的),其實我都沒有留意上面那張圖已經影了三個月,只是有印象記得來個這個地方拍照,所以在差不多的位置拍了一張,在回到小編上班的地方,發現先前腦海中的照片剛好就是三個月前的前一日,所以就整了一個對比圖看看,發現比起先前多了很多樹葉,而且是青綠色的,相信是早前樹葉曾經落光了,然後再生長來的。

攝於2015年4月27日 10:09

對比圖


希望小編三個月後還未轉工,如果不是,一定會再做一次觀察工作;亦盼望大家愛惜身邊的環境,那就能讓樹木健康成長。

Wednesday, April 22, 2015

花園城市

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能夠在這個鬧市中種花種樹,其實一點也不簡單。小編知道剛過去的星期六晚上,電視節目《新聞透視》以《無心栽花》為今集的主題。目的就是要看看政府在這十年間在都市實行綠化政策的成效,節目中一面倒指出政府在這一方面沒有做好決心,節目中曾以新加坡的市區綠化情況做一個比較,顯示香港仍有很多的不足的地方,香港曾經要學新加坡做「花園城市」,在鬧市中大量種花和植樹,其實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上會否面對很多困難呢?

在很久以前,大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政府曾經在九龍塘打造一個小規範的「花園社區」,目的是想吸引一些中產市民,搬去這個新開發的社區居住。因為在那個年代的香港,市區發展仍集中在九龍半島以南,以及中上環一帶。幾十年過去,走進九龍塘,的確不在意自己在城市中,主要是因為該時政府限制了當時建築物的建築密度,九龍塘一帶主要都是屬於低密度發展,令到建築物前有空間種植。此外,在政府發展九龍塘的時候,已經預留一些用地作休憩用地,包括公園和遊樂場,也在一些主路和路口植樹。情形就好似新加坡做綠化一樣,新加坡政府並不是用盡每一個空間做發展,必須預留空間在樓房前做綠化,甚至政府會擴闊馬路的面積,於兩旁及路中心植樹,基本上你去新加坡每一個角落,都會見到樹或者是草地的。小編記得十數年前去過新加坡,發現到處都是雨樹(見下圖)。為什麼要種這麼多雨樹呢?雨樹的樹冠其實是橫向擴展的,有的像香港常見的鳳凰木,但在那裡種植雨樹的數量是驚人的多,以新加坡每年要種植兩萬至三萬棵樹為目標,差不多可以植樹的土地都用盡了。在城區廣泛種植雨樹,就算在這一個四季如夏的地方,走到樹蔭下,必定是很舒服和很涼快,不單美觀也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積聚。

網上圖片

香港市區給人一個感覺,就是石屎森林,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人多車多,道路的兩旁甚少見到樹的踪影。在市區,我們可能要到公園或者遊樂場才見到有花草樹木的蹤影。要在香港市區種花植樹,往往地方總是一個很大的限制。市區重建雖然看似是一個好計策,將舊樓拆卸,再重建成商住用地,限制樓房的地積比同時須擴闊原有的行人路作為公眾通道做綠化。這樣,一來增加居住人口及其居住環境,二來可成為石屎森林中的一個小綠洲。可惜的是,發展商只想像辦法去賺錢,將地下的空間做成商舖,行人路只作擴闊,最多只在路邊種植幾棵樹苗敷衍了事,根本沒有心去做綠化。唯一我認為近年做得比較好的重建項目,可能只有荃灣的荃新天地。因為它運用了垂直種植技術,將一些草種左牆壁之上,一來美觀,二來它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將熱力吸收散開,然後折射返回空中,令室內的溫度比用玻璃幕牆或者石屎牆為低。從而,減少使用空調製冷,長遠能做到慳電環保。現代建築物運用綠化元素,也能做到「都市中的綠洲」的效果。

你可能會覺得,如果單靠在路旁植樹或者是鼓勵在建築物外牆、平台和天台等做綠化,可能是有點單調。話到明是「花園城市」,那麼「花」可在那兒見到呢?大家都知道香港的區花是洋紫荊,政府曾大力推廣香港將會成為洋紫荊之都,並動手栽植很多洋紫荊樹,可是大家覺不覺得在都市入面見到很多洋紫荊呢?有的,不過洋紫荊樹的數量都是十隻手指數得晒。你可能會問,為何我們去郊野公園,見到很多樹都是又高又大又壯,而且又有很多品種;回到市區,情形卻是是剛好相反的,原來除了自然的條件,還有很大程度關乎人為因素。市區的樹都是人工栽種上去的,從樹苗開始種,一般都需要約四至十年時間才能成樹。但都市裡高樓大廈密集,而且商業活動、人流車流非常頻繁,造成空氣污染,再加上市區的預留種樹的泥土較為淺薄,令樹的生長空間有限,亦較難令它們健康生長。就算這些樹有人工的打理,其實很難長得大,而且泥土的養分一定不及天然來得好,很多樹通常長到一定程度高,都常都沒有很多花,甚至是沒有花,主要原因也是歸咎於泥土的養分和水分等因素。政府是否沒心植樹?我個人覺得一半一半啦,政府在做市區重建涉及到私人發展項目和道路綠化等工作,其實仍有改善的空間。

小編住的地方—東涌,其實在該區的綠化工作是做得不錯的,在發展東涌新市鎮的時候,其實已經預留足夠用地作綠化空間,所以要在東涌要見到樹一點也不難,一落樓就好像置身在花園當中,有很多朋友有空來探望小編的時候,都大讚這裡的地方很美麗,環境真不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裡的建築密度不高,更重要是這裡的綠化是相當不錯,相信日後在做市區重建及新市鎮的發展都積極一點去做綠化,規劃綠化用地之餘,還要選擇適合的品種種植。小編自己就最喜歡杜鵑花,但通常都要在公園先找到它們的蹤影,其實也可考慮栽種在馬路旁,如果大量種植相信比洋紫荊較為合適,因為洋紫荊一受風,枝葉就會容易折斷。榕樹其實也是不錯的,只可惜它們需要的空間比較多,只能在大馬路栽種。當然,其實還有很多的,比如是葵樹、鳳凰木,以及是欖仁樹等等都是可以種的。

講了這麼多都是關乎社區的綠化,其實我們自己可以做什麼呢?其實「花園城市」的理念不單是去美化都市這麼簡單,更重要是改善大家的生活質素,作為星斗市民的我們,其實我們也是城市中的一份子,在自己的居所種植小盆栽,不單為家居添一些生氣,也令自己的家不會這麼單調,而且好的盆栽能夠令人賞心悅目,減少家人之間的磨擦,能夠維繫良好的家人關係。當然,我們也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用電習慣,將一些不用的家電關掉,儘量減少使用冷氣機,如果真的要使用,應將溫度調至25.5度左右,因為只要每調高一度,就能節省6%家居用電量,也能減少空氣污染,從而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減低熱島效應所帶來的影響,在街上行走也較為舒適。因此讓我們都一起努力建造我們的環保社區,或許我們將來未必能擁有一個「花園城市」。現階段政府應檢討綠化政策的成效,積極在市區不同地方公共屋邨植樹和在路旁建造綠化帶,在狹窄的街道栽種更多盆栽,以及考慮引入更多綠化建築元素在新的建築物上,有望十年後,我們將會有一個更綠化的香港。

Saturday, April 11, 2015

誰是無家者的鄰舍?

據報道指出,油尖旺民政事務處發公告,通知窩打老道與染布房街交界的行人天橋底的露宿者(下稱:「無家者」),要求他們在四個月時間內遷走。這個要求看似合理,因為無家者將物件堵塞部分的行人通道,當局如能清走無家者的雜物及搭建物,就能令通道暢通,但問題是被迫遷的無家者之後可以去那裡呢?無家者的問題嚴重,更被某電視台的一個娛樂節目,稱這一班無家者做「橋霸」。原本露宿者是散居在城市當中,無家者在不同的地方都先後被驅趕,令他們可容身的地方愈來愈少,所以無家者惟有住在人流較少的行人天橋上或者是行人隧道內,因而就愈住愈多人。錯覺以為這樣的驅趕行動,就能解決到「露宿者問題」,事實上,只是將他們移動到其他的地方。社工雖然會主動幫助那裡的無家者,協助他們找一個安全的居所。實際上,以他們僅有的,或可以租到一些床位或者是俗稱「棺材房」的單人床房。棺材房裡面只有一張床,一進房間就是睡覺。無家者坦言:「寧願瞓街,也不住棺材房。」,亦表示無能力負擔。

他們為何寧願瞓街而不上樓呢?難道真的負擔不起?

有些無家者的確是因為經濟上負擔不起,但是有很多無家者都有工作的,其實這一班無家者理應能夠租住床位或者是棺材房,但是他們選擇不上樓的原因有四,包括是:

1.) 很多的棺材房其實都是沒有窗戶的,而且沒有冷氣供應;冬天的時候還可以的,夏天潮濕的時候就會很辛苦,因為室內的熱空氣不能透過窗戶排出,而且濕熱的氣候也容易滋生蚊蟲,令住客難以入睡。

2.)其實很多的無家者都是因為家庭的問題,而離開了他們的家,他們的心不是渴望有一個有瓦遮頭的居所,而是希望重新尋找失去了的家。

3.)無家者之間在社區中或可能有一定的聯繫,就好像鄰居之間的關係一樣,互相幫助,所以他們不希望獨個兒的生活。

4.)其實,無家者早已成為社會上的一個標籤,就好像聖經所描述痲瘋病人一樣,他們會與人保持距離,才會覺得有安全感,他們未必渴望想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

可能你會覺得他們與我都無切身關係的,為何我們要去關心他們?這是因為他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不能因為他們的背景不同,而剝奪他們生存的權利。不論你同意我的觀點與否,都希望大家多去關心、尊重、包容和接納他們。

Wednesday, April 8, 2015

中山·崛起(下)

待續 中山.崛起(上)

詹園原本是一個私家園林,是澳門商人黃遠新先生親自設計的庭園,給他母親詹老夫人頤養天年的一個地方。後來,詹園開放予觀眾參觀。小編這一次有幸地重回這個地方,雖然覺得入場費實在有點貴,要60元人民幣一位,但我絕對覺得是值得的,特別你是一個喜歡「寧靜」的人,真的不能錯過。這個在嶺南地區最大的私人園林,座落在河道兩旁,庭園就是橫跨這道河水之上,兩邊用一道橋連接。自然的陽光、空氣與河水與庭園的簡僕、清幽和精緻,營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感覺。坐在橋上感受陣陣的涼風;隨後,望著午後的陽光影照著流水,頓時將現實的煩惱都暫時放下來。在這裡令小編印象最深刻的有很多用鐘乳石做的假山,它的形狀很奇特花巧,有很多比小編還要高大,但卻沒有多餘的感覺。園內有很多庭台樓角,單看一層層的屋頂,就知道屬於徽派的建築,可謂是江南建築的代表。

攝於2015年4月4日

攝於2015年4月4日

在中山坐公車其實也挺方便的,小編記得第一次在中山坐公車時,大約是十二三年前,車內是沒有空調的,就像香港的熱狗巴士,座位好像公園的長椅般,但是沒有軟墊的。如要坐長途的話,真的很不舒服,車子走過癲簸不平的道路,要扶穩才不會失去平衡,真的有點恐佈,最辛苦的我相信就是那些售票員,在行駛途中,還要在車廂穿插,替剛上車的乘客賣票。小編還記得那時是坐12路公車前往翠享村,最麻煩的就是要準備零錢買車票,如果沒有零錢,就要麻煩售票員幫忙找續,他就會給你一張好像Memo紙大小左右的車票。

雖然到現在仍保留有些路線設有售票員,因為那些公車的路線較長,需設立分段收費。但現在已經陸續改用中山通來付車資,中山通就是中山的「八達通」,只要上車時拍卡就可以了。與八達通不同的是,他可以每一程巴士拍多過一次卡,換言之,如果我有三人同行的話,只要用同一張卡拍三次即可,免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為了加強載客量和改善市民遊客對公車的形象,早在大約十年前,已逐步取替舊公車。新的公車座椅較舒適,有點像現在輕鐵的膠座椅般,更重要是車子現在會有空氣調節的,就算大熱天也不用怕。基本上大部分的地區都可以乘公車前往,而且很多路線都只需1元-3元車資,非常划算。

攝於2015年4月4日

小編在最後一晚乘公車回住所的時候,見到司機位旁邊的一塊告示牌上看到這一個標語…

攝於2015年4月4日

那裡寫著:「說好普通話,車廂樂融融。」小編覺得有點奇怪,為何要弄一個這樣的標語呢?明明這裡是廣東,為何要人說普通話呢?這句標語的對象是誰呢?很明顯,政府暗暗地想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及宣揚普通話作為統一的語言。原來曾經在2011年的時候,廣東省通用文字規定入面,多次強調必須用普通話及規範的漢字(即簡體字)作主要及基本用語用字,變相將廣東話在廣東的優勢和地位,最後會由普通話取代。政府曾經在某場合表示廣東話只是一種方言,並不能作官方及主要工作的語言。但廣東話在廣東地區,以至廣西等鄰近地區和在那裡的少數民族,都會用上廣東話,基本上每一個廣東的本土人都識講,上一輩很多都是沒有受到教育的,根本不會普通話,要他們現在才學習,是不可能的任務。至於年青的一輩,學校已經用普通話授課,令接觸廣東話的機會減少,所以有些在廣東居住的年青人,可能不太會講廣東話,他們會用普通話作日常溝通的語言。可是,廣東話是我們廣東文化的精髓,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部分。如果我們改說普通話,廣東話到最後可能會消失,或只會淪為我們所講的「鄉下話」,相信你也不希望見到這樣的一天。

說回正題,公車在市民生活中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政府大力推動旅遊發交通發展,對於這幾年的變化,不得不提2011年才建成的廣珠城際輕軌,因為這條鐵路有一半的路段都是在中山裡面,橫跨珠海、中山、江門、順德和廣州,亦成為途經中山的第一條載客的鐵路。所以這條鐵路除了做就了往返廣州和珠海的人外,也做就了中山的人,小編也曾在去年及前年分別坐過兩次輕軌由珠海站至中山北站,只要從珠海的拱北口岸,步行兩分鐘,就能抵達珠海站,從珠海站坐輕軌至中山北站(最近中山市中心的車站),不停站的話,約需25分鐘。如果坐全程的話,至廣州南站(廣州番禺),直達只需要1小時,令廣州的1小時生活圈延長至珠海拱北(澳門邊界)。但什麼是輕軌呢?它與地鐵有甚麼分別?其實仔細看輕軌的運作,其實與地鐵無異。乘客先要到售票處或售票機買票,然後插票入閘,之後到月台登車。下車時只需插票出閘即可。分別就在於使用的列車車款,輕軌是使用中國高速鐵路的動車組來行駛的,時速可達200公里。而地鐵通常會在月台上候車,但輕軌卻是當列車差不多抵站時才容許乘客到月台登車。在中山的輕軌站,一般都有公車路線連接,方便乘客前往不同的目的地。如要由小編在中山的住所,前往中山北站,只需要搭公車坐7-8分鐘車程就到,縮短了鄰近社區和城市的乘車時間和距離。

攝於2015年4月4日

不知道為什麼,在中山那兩天我六點多就起床,第一天的早上還走上天台拍攝日出,日出日落給人的感覺總是特別迷人。太陽出來驅逐了黑暗,讓冷冰冰的大地,重回溫暖。橙黃色的光線讓周遭的萬物都喚醒,眾鳥兒在庭園中歌唱,花兒也睜開眼睛朝天上看,看似平凡的景象,每天如是。有時會在想,當黎明不在來臨時,大地會變成怎樣?我們會變成怎樣?因此陽光的出現正告訴人們,人生其實充滿盼望,只要學懂放下從前,每一天都是一個好開始。既然每一朝都是好開始,早餐自然是不少得。而在這裡食早點一般都是粥粉麵飯,不像香港的那麼豐富,有美式、英式、法式和港式早餐。在小編住所附近有一個小食店,平日會有早餐供應,小食店的格局有點像屋村的大排檔,首先要到前面煮食檯前點菜,然後在附近的檯凳坐下,食物會由服務員端上。已經很久沒有坐在街邊吃東西,近年香港的街邊小食店已逐一被淘汰,但是在內地仍然有很多,不過通常會在公路般邊才找到,市區會較少。小編吃過這裡粥品和布拉腸,別以為很貴,它們食物的物價會較香港低,而且較新鮮,因為很多都是本地養殖和耕種。埋單每個人大約¥7-8人民幣。不過近年經濟發展增長強勁,就算在中山如果要買東西其實也不便宜,近年的物價已接近或甚至超越了香港的水平。

皮蛋瘦肉粥 (¥6)

蛋菜布拉腸 (¥3)

雖然短短三日行程,沒有什麼很大的得著,也沒期望過什麼,有時候會覺得去旅行,不必一定要去很多的地方。小編反而喜歡看看當地人是怎樣生活,甚至會嘗試走近他們的圈子。有一些香港人會對內地人有一點仇恨,特別是他們來港旅遊或者購物,漸漸影響到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但這只反映一小撮的內地人的情況。其實絕大部分的內地人都好友善,特別是中山人,所以不妨放下對他們的仇恨,去多些從不同的生活細節中接觸他們,了解和認識當地文化,與他們溝通和相處,建立一個友好的關係,這樣的旅程才會深刻和有意義

Monday, April 6, 2015

中山‧崛起(上)

今年復活節與清明節難得有合共五天假期,成為了年度出遊的好時機,特別是長線遊,因為多拿三天年假就能請十天假,可謂是數十年一遇的好機會。小編在這個假期就北上去到一個珠三角西岸的一個城市----中山。中山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它是國父孫中山的故鄉,也是一個美食之都,石岐乳鴿、東升脆肉鯇、中山手撕雞等,相信大家也可能聽過或品嚐過。不過我今日想分享的是,這個城市近年來的變化。

由香港出發至中山其實有兩個方法前往,第一、就是在中港客運碼頭乘坐高速船直達中山港碼頭;第二、就是乘坐直通巴士前往,可由九龍市區或新界西上落客點,經深圳灣口岸,前往石岐(即中山市區)。可惜復活節人太多,直通巴士早已在數日前已滿座了,只好乘船前往。乘船由中港客運碼頭至中山港碼頭只需要一小時三十分鐘,比起乘直通巴士,平均需要三小時為快,但乘巴士的好處,就是能直達市區,而且乘車費用較乘船便宜,或不需要再轉其他交通工具。乘船途中,我望望窗外,其實香港那一邊在近幾年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相反,在客船駛入了前往中山港的河道兩旁,再不是長滿蕉樹的農田或漁塘了,而是多了很多新式的工廠、貨倉和貨物起卸區在兩岸。更令人不解的是,在中山港碼頭方圖一公里,原本是工廠廠房最密集的地方,已陸續遷拆,豎起了一座又一座「高密度」私人住宅大廈。為何我要強調「高密度」這個字眼呢?因為在沿岸數公里的地區是幾乎沒有一座大廈是高於十層,可是新建成的住宅大廈約有三十至四十層。而且這個住宅圈正在不斷擴張,很多樓宇正在興建中,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小社區,值得留意的是,在中山,甚至在其他中國的發展中的二三線城市,建屋的速度是離奇的快,快得有點不可想像。從甚麼都沒有到一個住宅小社區建成,可能只需約一年左右時間,而且其他在附近的也會同時一起興建,可能在短短三四年間,就有一個和將軍澳面積差不多大的社區冒起。所以近這幾年,中山城市給我的印象就是「新」。到處都是新的樓宇,舊的也隨之被淘汰。

中山港碼頭遠離市區十數公里,需要用的士、公車或租轎車等接駁交通才能抵達市區或其他地區,租用轎車雖然只比的士便宜數元左右,但好處就是較靈活;與香港一樣,的士只能載四位乘客。但租用轎車可載最多八人,或者可載貨,有點像香港的客貨車。其實在乘車回中山的住所途中,都發現有很多原本是農田的地方,變成住宅、商場或酒店等。可笑的是,它們建樓的速度是遠遠拋離了住屋的需求,與香港的情況相反,並沒有供應緊張的情況,但為何會在中山出現這個怪現象?明知沒有那麼多人要,為何發展商還要賣那麼多樓?問題來源於地方政府。因為地方政府欠債甚多,迫使地方政府將土地賣給私人發展商,甚至在近年,政府賣出的土地甚至設有密度限制,不再給予用地作低密度發展用途,所以很多發展商搶地發展,而且愈起愈高,愈多愈密,但大家會洞悉到一個問題就是,樓房供應太多,根本無人買,所以發展商的新樓的發售週期遠比香港的長,幸好這裡的樓價較香港穩定,在中山城北地區的樓房,一千呎只需大約50-60萬人民幣,因此仍能吸引一些人去買樓或換樓。

雖然中山仍然有製造業、化工廠等高污染的工業存在,但空氣卻是離奇的比香港好。為什麼?原因其實有很多,不過比較顯著的原因,我認為是地勢和城市樓宇密度。中山的地勢相對平坦,只要有風,污染物很容易就被帶走。香港城區主要的污染來源相反不是工業,而是在服務性行業(如食肆、酒店和商場等)和交通,可是香港城區的密度遠比中山的高,因此污染物在沒有強風的情況下,便難以沖散,積聚的污染物,令溫室氣體增多,所以在香港會較多出現霧霾天氣。

相信去過中山旅遊的人,都必定去過岐江,或知道岐江就是中山市的一條運河。現時岐江兩岸的建築和十年前比,已經是相差甚遠了。現時岐江兩邊已不再是殘破的樓房與空置的廠房。大多已改成商業與休憩用途,還有一些住宅區重建,打裝成豪宅,再以高價賣出。

攝於:2015年4月3日

上面的相片就是岐江河邊,這裡曾經是一排三至四層高的住宅和商店,還有一條車路;現在已經成業其中一個發展商的商場和步行街。

攝於:2015年4月3日

上面的相片是在光明橋上拍的,同上一幅所拍攝的位置相近,可見橋的另外一端有樓房和空置的工廠,正等待收購重建。

攝於:2015年4月3日

正在興建的利高廣場,豎立在岐江另外一邊,是一個集酒店、商場、休閒娛樂和住宅於一身的發展計劃,因為項目正在於市中心,我想大概要$1000-1400/一呎,仍比香港的樓價差距甚遠。

攝於: 2015年4月4日

岐江公園是一個在岐江邊的大型休憩設施,成為城市的一個綠化帶,除了有一片草地、園林和水池外,其實在公園內還有一個美術館。說起博物館,其實中山都有很多博物館,其中有一個還是舉世聞名,連外國遊客也讚好的,就是孫中山故居博物館,以前孫中山故居只有一座兩層高的別墅,近年在旁邊還建了一個新的展館,有更多的展品擺放出來,讓遊客了解一下現代中國的歷史,雖然現在在中國內地已經較難找到民國時期的遺物,但是在那裡卻是很完整的。今次小編也沒去參觀,值得一題是,故居是免費入場,對於遊客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其實載我們出外的轎車師傅,也表示其實中山沒有什麼值得看的旅遊景點,他也推薦中山影視城和孫中山故居。

除了中山外,在中國也有很多地區積極發展旅遊,成立很多景點與景區,不過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入場費太貴,而且管理大多都是不善的;不少遊客批評中國的旅遊景點實在太過商業化,太多買紀念品的地方。有一些景點為了賺到盡,更會犧牲或破壞原有的樣貌,所以結論是,很多旅遊景點都是為了做「遊客生意」而生存的,而不是想將最好的、最真實的呈現出來。

孫中山故居旁邊還有另外一個景點,裡面也是充滿民國時期歷史色彩,它就是剛才提及過的中山影視城,因為入面的建築群及佈景都是模仿百年前中國、日本、美國西部以及英國社區的樣貌製成的,場景十分細緻,主要供電影、電視等媒體製作公司拍攝電影和劇集,同時也開放給遊人參觀。與孫中山故居不同,它用以模仿真實情境將歷史呈現眼前,小編以前也有參觀過,除了可步行至不同景區參觀外,還可以坐古代房車遊覽整個城區,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表演環節,其中一個有關戰爭的表演,運用很多迫真的爆破場面,很值得一看。

在下一章還有更多的旅程中的分享,不容錯過。